论文月报|2023年4月期:人工智能、《三体》、科幻IP……
什么是《论文月报》?
《论文月报》由之前的《中文科幻论文速递》升级而来,目前是《中文科幻学术速递》的一个板块,致力于关注并报道最新发表的中文科幻论文,主要以归类整理科幻相关学术论文的方式呈现,意在为刚开始进行科幻研究的各阶段研究者提供一个科幻论文集中站。我们期待科幻研究者的参与以及所有科幻爱好者的订阅。作为一个学术报道,《论文月报》重视学术规范,诚请各位学者、专家批评指正,对我们提出建议与意见。
⭐往期回顾⭐
2023年4月导读
2023年4月的《论文月报》共摘选17篇论文,分为3个版块:科幻小说研究、科幻影视研究和专题研究。小说研究部分,《1770年的“人造智能”——从仿人智能事件到霍夫曼、比尔斯的早期机器人叙事》等三篇相关人工智能主题的文章由《自然辩证法通讯》刊登,对早期人工智能形象,以及叙事的转变进行了梳理与阐释。另外,摘录了一篇运用Citespace的计量分析文章,将近20年知网上的科幻研究主题进行知识图谱的绘制,呈现研究动态与细节。影视研究版块持续对国产电影、剧作等进行讨论,其中《三重跨越:解码科幻剧〈三体〉的多维创新》就小说影视化的创新进行了解读。另该版块还摘录了两篇关于科幻影视IP发展的发展现状的文章,当下的前景、困境与可能的出路均在其中呈现。
▽以下论文详情排名不分先后
一、 科幻小说研究
科幻视域下机器人对传统亲子伦理关系的挑战
作者:姚利芬(中国科普研究所)
发表期刊:《自然辩证法通讯》
依托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科幻小说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18BZW145)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muA66vSHdZ8aPGTdcC_Yff3d5yb5wH7s3kfS2N6T5yW2Wt-TTQ_p0P
摘要:通过考察科幻小说、影视作品中的父母型机器人、子女型机器人和保姆型机器人,本文探析了机器人介入家庭后引发的亲子关系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传统亲子伦理关系,如自主原则、尊重原则、关怀原则和责任原则均构成了挑战。机器人对亲子关系产生的影响可从以下方面理解:(1)从聚焦家庭个体之间的微观伦理,转变为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宏观伦理;(2)从以情感伦理为主的亲子关系,转变为以理性共识原则为主的亲子关系;(3)须把机器人是否具有独立的人格、人权,作为解决新伦理关系的关键。最后,本文还认为,新伦理规则并非是对传统亲子间伦理原则的否定,而是对其补充。
1770年的“人造智能”——从仿人智能事件到霍夫曼、比尔斯的早期机器人叙事
作者:程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
发表期刊:《自然辩证法通讯》
依托基金:国家社科青年项目“德国文学‘早期机器人’书写研究”( 20CWW018)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muA66vSHdZ8aPGTdcC_YffLDL57DWkL-MBtKplk6rkW9gdCHAFujoS
摘要:如果能下象棋的智能机器在1770年就已面世,会在当时引发怎样的冲击?在18世纪“人机类同论”和技术乐观思维影响下,仿人自动机乃至“人造智能”从精密机械技术中演变出来。1770年的“象棋土耳其人”被誉为“世纪发明”,作为人的机械拟态和镜像它者在社会上引发了惊喜奇观与恐惑不安的撕裂效应。这种“人造智能”虽是骗局,但它是仿人智能的典型代表,直接催生了霍夫曼和比尔斯等作家早期机器人叙事中对人性的实验、解构与重新认识,通过叙事再现了现当代人在面对自我异化仿制时的危机体验和不安情绪。
相关文献:
[1]E.T.A.霍夫曼,徐畅.自动机器人[J].世界文学,2023(02):286-318.
[2]周芳.E. T. A.霍夫曼作品中自动玩偶的伦理困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5(03):107-111.
[3]张克芸.德意志浪漫诗学视野下的“人造人”图景——E.T.A.霍夫曼的断片小说《自动机》之诠释[J].德国研究,2018(03):118-131+152.
[4]唐弦韵.霍夫曼作品中的机器人形象[J].德语人文研究,2017,5(02):13-19.
类人型和机器型人工智能的科幻叙事(英文)
作者: 阿尔弗雷德·诺德曼(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哲学系)
发表期刊:《自然辩证法通讯》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muA66vSHdZ8aPGTdcC_YffcV7SnNKrDhjtr1l6hAc-fz0z0pCdYlTU
摘要:关于人工智能,可以讲述许多不同的故事。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好莱坞科幻电影发生了转变。许多早期的故事展示了对人与机器的身份认知困惑,原因是它们似乎变得出奇地难以分辨。而近来的那些故事更多围绕着失望与冲击展开,因为我们发现那些模仿以及胜过人类逻辑能力的机器所拥有的智能与人类的思考与感受大相径庭。本文接下来的观察旨在反思这一转变的重要性。一方面,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转变,即从人型到机械型人工智能,本身具有指示性。另一方面,这些电影与其说在探索两种人工智能的影响和可能的未来,不如说它们在反思文化环境,反思那些激发或限制人工智能研究的希望与恐惧。在科幻这样一个由符号与象征、事物与作品组成的世界中,人们有各种方式来理解及定位自身。就这点而言,科幻也因此可以为技术诠释学研究,即为尝试理解人工智能及其意义与重要性,提供一个舞台或表征框架。
科技和文学的对决——刘慈欣小说《诗云》主题分析
作者:张华1、张永辉2(1.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2. 中华女子学院)
发表期刊:《名作欣赏》
依托基金:2022年度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社科类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教育教学的路径研究”( 2022X021-SXZ)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m_77aKvRpkxJHpFvg_OWp4S_jx9a4UZz1f4wTUCppM5L9CK3GJptLY
摘要:人工智能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是科技发展的一个新现象,它引发了人们的热议和思考,而刘慈欣的科幻小说《诗云》在世纪之初就提交了自己的思考。《诗云》是一篇探索科技和文学关系的科幻寓言,它熔铸了一名科技崇拜者关于“科技与文学”的诗性思考。作家在小说中倾注了对科学技术的敬仰与崇拜之情,而对文学艺术的认可和欣赏,却欲扬先抑,隐藏在科技与文学三次交锋的过程和结果之中。科技和艺术是人类腾飞的两翼,和谐发展才是正确选择。
相关文献:
[1]吴宝林.论刘慈欣“大艺术系列”科幻小说——以《诗云》为中心[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1(04):33-38.
新世纪中国科幻小说研究的知识图谱——基于CNKI数据库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作者:晋梓尧(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
发表期刊:《今古文创》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lWPf952MHXW5NcnqFL-kRqBwS4ydElu6m5xnPNuLua49CkFq54YtTC
摘要:新世纪以来,中国科幻小说研究呈现着活跃态势,以前所未有的研究规模,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的方法,梳理近20年科幻小说研究的热点议题,绘制中国科幻小说研究的知识图谱,全面回顾新世纪以来国内科幻小说的研究。研究表明:国内科幻小说研究热度总体上稳步增长,影响力持续提升。但同时该领域研究也存在着“文本选择单一化”等问题。
洛夫克拉夫特小说中克苏鲁原型
作者: 仲华华(西安工业大学文学院)
发表期刊:《今古文创》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lWPf952MHXW2z6q0QR8cYsiTKMA2DmUUgK9bV9l77bsd340BcYVhae
摘要:美国恐怖文学与幻想文学代表作家H.P.洛夫克拉夫特笔下的克苏鲁形象丰富,为人熟知。克苏鲁大致有类人类、章鱼、恶龙三部分形象,从神话原型分析它,可知它是欲望、生殖崇拜、自然畏惧的多重复合,是洛氏“宇宙恐怖观”的体现。本文通过分析Cthulhu形象,一窥洛氏的去人类中心化思想和宇宙冷漠主义。
相关文献:
[1]张方.洛氏“克苏鲁神话”人物形象析论[J].大众文艺,2019(13):27-28.
[2]甘霖.论洛夫克拉夫特作品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解构和反思——以《克苏鲁的呼唤》《墙中鼠》和《疯狂山脉》为例[J].新纪实,2022(10):50-52.
二、科幻影视研究
科幻漫谈节目《不要回答》叙述策略探析
作者:张兰月(吉林动画学院电影学院)
发表期刊:《当代电视》
依托基金: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高校影视专业理论课程的主流价值观引导方略研究”(GH21421)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mBVK3XhsEjoF7Z9g90SmSrnybx_4F9rzMhDe4EQoLiYhzPhIRwJsuc
摘要:在中国科幻热潮之下,科幻谈话节目《不要回答》以其话题特殊性与视角创新性彰显出节目特点。其特色元素主要包括经典科幻情节、人工智能叙述者和科幻短片,起到了对部分科幻故事叙述的作用。《不要回答》采取跨媒介叙述策略,以科幻短片作为科幻故事的元叙述,以主持人提问联通虚构与真实,以嘉宾观点激发二次叙述的建构,打破小说、电影、电视和网络的媒介限制,以求在全新视野中创造一个令观众期待的“未来”。
近40年中美电影中科学家形象塑造:基于人格特质理论的比较
作者:黄雯、朱子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发表期刊:《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wp2hFvIb_zkhNKwLndgnd1biDbp3Ix8_fUjSK3aMHWiO33K4qgXbGiwUD6rlh_Pw1z9EGmTxq8aWgkq8-WkDS
摘要:对近40多年来中美两国电影中的科学家形象展开调研,基于人格特质理论并利用SPSS数据软件对电影中的科学家角色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归纳出中美电影中科学家角色在人物设定层面多维度的呈现差异,探讨比较中美电影在科学家形象塑造的理念与方法上各自的优劣之处,并对我国电影在科学家形象塑造方面提出建议:性格特质多元化;性别比例平衡化;学科领域细分化;电影类型拓展化。期待未来的中国电影能够更加合理地运用多种元素与风格,努力塑造出更多样、更立体、更丰满的科学家形象。
浅论国产科幻网络动画的题材类型与叙事主题
作者:赵媛(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学系)
发表期刊:《当代电视》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mBVK3XhsEjoF7Z9g90SmSrr5BwDUFs4gpCKJwkVyQ8usElVYkvm8G3
摘要:国产科幻网络动画剧集题材丰富,涉及星际探险、生物工程、人机矛盾、病毒瘟疫等内容,既吸收借鉴国外科幻文化,又加入多种中国元素,建构出与众不同的世界观;在叙事主题上以未来反观历史与现实,对后人类社会展开文化批判,突出家国情怀,强调达成命运共识与建立共同体的必要性。
论好莱坞类型片模式下中韩科幻片的本土化叙事策略——影片《流浪地球》与《雪国列车》的对比研究
作者:王若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发表期刊:《采写编》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mJSbgSoPROfddnV0Wd9P8i5aFLHxfl1pDZibP1OKt1rQejGbM_7Vgw
摘要:科幻片作为类型片的重要门类,兼具故事创作的想象空间和商业价值,在进入新世纪以来,越来越成为国际影坛的关注焦点,而区别于对类型片模式的因袭,近年来,中韩两国在科幻电影的创作中呈现出了本土化的风貌。为探究在好莱坞类型片模式下中韩科幻片的发展现状,本文选取了2019年郭帆导演的《流浪地球》与2013年奉俊昊导演的《雪国列车》两部影片进行对比分析,聚焦两部影片在本土化叙事策略的共性与个性,探究其通过风格化叙事传递出的不同国族话语和价值理念,为科幻片的本土化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电影《独行月球》的类型性启明——兼论国产科幻的类型破格与风格塑造
作者: 李忆农(吉林大学文学院)
发表期刊:《大众文艺》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nTT0rhV2nznDUMmu753rWy7jRD5IPoO0ty_n80vyp1ZMjR1GlHqUWn
摘要:类型,是基于电影的基本类别对电影做出的分类——也是电影诞生初期最为有效的想法之一。由于类型概念极其近似于哲学上的“范畴”命题,因此本文采用“类型范畴”的哲学范式定义通俗意义上的科幻类型电影。本文通过对《独行月球》的媒介文化分析,试图阐释类型“风格”的培养才是国产类型电影破格的重要方式,以及“风格”是如何在通过“类型范畴”的不同性质组合与凸显中超越既有的类型模式,从而塑造出符合本土文化语境的科幻类型风格。
虚实跨越——科幻电影的实景拍摄与虚拟摄制
作者:李泉沂(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发表期刊:《现代电影技术》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l4WN8xe1GEdwx98o5OqiGLc3oOLI-LpB1Mi8dqQBOSDJsmg43SWA8u
摘要: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2014年执导的科幻电影《星际穿越》使用CG特效的同时,依旧采用实景实拍的镜头创作,为观众呈现了大量奇观化的科幻视听体验。本文旨在以这部优秀经典科幻电影为例,分析其中实景化拍摄与特效制作的融合与发展,以及以电影智能化制作为抓手,提出推动高质量科幻电影制作的思考和展望。
三重跨越:解码科幻剧《三体》的多维创新
作者: 刘海波、骆静潇(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发表期刊:《上海艺术评论》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lpgrzPxjxsCcC150gVyfMZVw7aVidGGke5DI0RvWe6ItGXe5BWjrU6
摘要:科幻小说《三体》成书已10余年,但围绕该小说的讨论却方兴未艾。尤其是对其改编问题的探讨,则更是个颇具热度的话题。继动画版《三体》上线后,电视剧《三体》也于近日开播。相较于前者的惨淡收场,剧版《三体》却取得了口碑与收视的双丰收。诚然,该剧的热播离不开足够优秀的原始文本。但对于小说的影像化改编而言,创作者所做的努力往往会溢出小说本身,也更能对剧集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剧版《三体》通过极具工业美感的制作、出色的改编技法和对小说主题的精准提炼,向观众生动地展现了原小说所蕴含的科学想象与哲学思考。
科幻IP:开启中国影视传播新引擎
作者:刘芳儒1、周子筠2、李炳楠3(1.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3. 天津大学新媒体与传播学院)
发表期刊:《新闻论坛》
依托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安徽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机制研究”(AHSKQ2021D114)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
摘要:随着我国科幻产业不断发展,一批优质的国产科幻IP让科幻影视作品开发的内容储备得到保证,并促使科幻品类成为中国影视产业的新增长点。本文从影视产业、社会价值和国际传播三个方面,厘清科幻IP助力中国影视传播新发展的整体路径。研究发现:首先,市场对高质量科幻影视作品的需求倒推影视全产业链快速搭建;其次,科幻影视产业的蓬勃发展促使形成全新的社会想象;最后,优质科幻影视作品成为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传播媒介。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科幻IP在影视产业中的开发环节,认为科幻IP能够成为激发中国影视传播活力的新引擎。
中国科幻IP影视作品的发展现状、困境及对策探析
作者:黄楚新1、赵艺颖2(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室2.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
发表期刊:《新闻论坛》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l1_5cdpIDsCwK66ewT1APbR1p_ZV5Qf_uYy7fRHgm72DCTiKH_Dfk0
摘要:近年来,中国科幻IP在影视市场中不断涌现,成为推动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的新引擎。目前,国产科幻IP影视作品呈现出政府扶持、市场需求量大,积聚IP、跨媒介开发,技术发展、商业保驾护航,IP运营、形成产业价值链的新格局,但是也面临着优质IP稀缺、改编经验不足、工业体系不完善、产业资源不集中等问题。未来,科幻IP应凭借国家背书、政府扶持,营造科学文化、培育人民科学素养,进而吸引资本投入、开拓跨界合作,打造本土特色、走向世界舞台。通过不断创新和探索,中国科幻IP未来将在国际市场上展现出更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中国影视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专题研究
科幻叙事与后人类他者形象
作者: 王坤宇(集美大学文法学院)
发表期刊:《天津社会科学》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5S0n9fL2suRadTyEVl2pW9UrhTDCdPD66qqADzcKIlIQDkQG3CcNkn8WpyNya99fp7z4Z2LFm1b72XK7O0Hvcr
摘要:科幻叙事是反思人类中心主义,想象后人类的重要方法。在科幻叙事中,他者形象以外星人、人工智能、动植物和工具-媒介等类型得以呈现。科幻文学和电影通过对后人类他者形象的塑造,播撒了后人类的认识论、伦理观和审美观。这一定程度上是以联想、想象和视觉的感性方式形塑后人类文化。后人类文化的他者观对于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价值体系,建构生态后人文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可以说,后人类他者形象用具象化的方式反映和记录了后人类文化生成的过程。
意识、媒介与科幻:现实主义的多维考察
作者:黄鸣奋(厦门大学电影学院)
发表期刊:《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依托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21ZD16)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5S0n9fL2suRadTyEVl2pW9UrhTDCdPD65ExuGlHOm0r25c1USsOiPTlv6e43tp8hMjJvVv1lmF-7i1nEbMwBvo
摘要:“现实主义”是意蕴丰富、构词能力强大的范畴,可以从多种角度加以考察。意识、媒体与科幻就是可供选择的三种角度。现实主义在内容定位上可能和意识相联系,关系到人们对存在什么现实、如何看待现实、何以改造现实所持的观念,在新媒介时代与第五次信息革命爆发、后人类理念流行和信息化艺术崛起等历史现象相联系。现实主义在形式定位上可能和媒介相联系,它以现实通过媒体中介表明其存在、媒介通过映射现实显示其功能、现实与媒介通过融合推陈出新等认识为前提。现实主义在功能定位上可能和科幻相联系,相关命题主要有三个:存在不同于生活现实的科幻现实,应当用穿越的方式看待科幻现实,通过交互性建构创造科幻现实。对于“现实主义”通过分化、渗透和融合产生的各种新范畴,可置于属人的社会层面、属物的产品层面、属事的运营层面加以考察,梳理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和演变线索。
由于我们能力有限,以及科幻研究和其他社科研究之间的边界也逐渐在模糊化,所选内容难以完全涵盖本月发表的所有科幻相关研究论文,如有错误和遗漏,欢迎各位师友补充和批评。也欢迎广大科幻研究者、订阅者提供更多信息渠道。
主编:拉 兹 天洛_奇
编辑:助教 周燕春
美编:二九
中文科幻学术工坊是由科幻爱好者及青年科幻研究者发起,由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有限公司组织开展的公益性学术项目,主要为使用中文或以中文作品为研究对象的科幻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提供开放式传播和交流平台。我们将主要举办以下两项活动:1.定期邀请科幻研究者举办线上讲座,分享他/她的最新研究成果;2.定期制作与刊发《中文科幻学术速递》。